您的位置: 首頁 >互聯網 >

微軟沒有抓住Chromebooks的重點

2022-06-20 10:39:40 編輯:羅振興 來源:
導讀 微軟對谷歌發(fā)起了新一輪攻擊。最新的攻擊是一場名為“scroo”的更廣泛運動的一部分,目的是通過指出消費者應該對Chromebook平臺保持“警惕

微軟對谷歌發(fā)起了新一輪攻擊。最新的攻擊是一場名為“scroo”的更廣泛運動的一部分,目的是通過指出消費者應該對Chromebook平臺保持“警惕”,因為微軟列出了一系列“缺點”和“不能”,從而敗壞Chromebook平臺的聲譽。

問題是,scroo的活動并沒有讓我質疑Chromebooks,而是告訴我,微軟實際上很害怕Chromebooks,而且谷歌并沒有解決消費者的需求,而是讓這家雷德蒙德(Redmond)巨頭在節(jié)日消費盛宴之前對Chromebooks產生了恐慌。微軟選擇對Chromebook展開攻勢,無意中給了一個大多數主流買家——即那些在未來幾周內尋找電腦的人——永遠不會注意到的平臺一個驗證。

首先我要說的是,我不是Chromebook的用戶。我不需要,而且我確信它不適合我的生活方式。但話又說回來,我不明白這些設備似乎會引起某些人的憎恨。就好像一輛裝滿chromebook筆記本的卡車撞進了一家住滿小貓的旅館。

在一天結束的時候,它只是另一個尋求關注的設備(在一個已經擁擠的市場)。事實上,對于某些用戶來說,chromebook就是他們從便攜系統(tǒng)中需要的一切。

值得贊揚的是,它確實提出了一些與Chromebooks有關的合理擔憂。對一些人來說,缺少Office和Skype等豐富的本地應用程序可能是個問題,而對另一些人來說,chromebook主要是在線設計的這一事實可能會成為一個障礙。此外,谷歌還會在電子郵件和聊天記錄中搜尋特定的關鍵詞,以便針對用戶投放一些可能令人不快的廣告。

對我來說,問題在于,這些真正的要點在一場看似痛苦的負面競選中被忽略了。我看了最新的廣告,發(fā)現它的語言和整體語氣充滿了傲慢和詆毀。

但撇開負面的基調不談,我認為微軟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。所有關于chromebook缺乏諸如Skype和Office等豐富應用程序的討論都忽略了這類應用程序令一些人頭疼的問題。我的岳母已經80多歲了,不得不從個人電腦轉型,因為她依賴網絡與外界交流,而個人電腦已經變得太不可靠了。她換了一臺iPad,但我同樣可以在家里用Chromebook看到她。

微軟關于chromebook需要持續(xù)連接互聯網的觀點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:對一些人來說,無論如何,持續(xù)連接互聯網都是必須的,而且他們的設備一生都在Wi-Fi連接范圍內。

此外,chromebook確實沒有附帶CD/DVD驅動器,但即便是在微軟自己的Surface設備上,像iPad這樣的平板電腦也沒有。我的高端MacBook Pro沒有光驅,而且我也不覺得這有什么限制,因為我和其他數百萬人一樣,大部分內容都是通過網絡傳輸的。

我碰巧同意微軟的觀點,用Chromebooks打印需要一些決心,但是打印本身正在消亡,人們打印的文檔越來越少。老實說,我不記得我最后一次打印東西是什么時候了,我懷疑我是一個人。

掃描也是一樣。事實上,我甚至不確定我的掃描儀在哪里。

微軟沒有抓住Chromebooks的重點。它這么做是因為它假設人們今天想要一臺Chromebook,就像十年前人們想要一臺PC一樣。我記得有一段時間,人們熱情地打印和掃描文件,他們對Office等豐富的應用程序感到興奮,能夠在PC上播放cd和dvd也很酷。

時代已經變了。

如今,人們花在網絡瀏覽器上的時間要多得多,他們更關心的是惡意軟件和系統(tǒng)崩潰,而不是打印dvd。

我怎么知道的?因為iPad等后pc設備的成功。

微軟在這里忽視的另一個問題是,購買chromebook的那類人不太可能購買它們來取代PC。與我交談過的那些購買了Chromebooks的人似乎是在購買它們來增強個人電腦的功能。這意味著,當他們想打印或掃描或做一些事情時,他們的網絡連接是關閉的,他們可以。

個人電腦并沒有消亡,只是人們使其壽命更長,并把錢花在其他東西上……就像chrome筆記本。這顯然讓微軟很擔心,否則它就不會花錢在廣告上“警告”人們。

微軟對Chromebooks的攻擊是谷歌所能要求的最好的圣誕禮物。它不僅展示了微軟是多么不了解消費者的需求,而且也證明了Chromebooks是一個認真的競爭者。


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!

精彩推薦

圖文推薦

點擊排行

2016-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平安財經網.復制必究 聯系QQ280 715 8082   備案號:閩ICP備19027007號-6

本站除標明“本站原創(chuàng)”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